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

2013-06-03 - i-bond

恒指跌 109.97 點,收報 22282.19 點;國指跌 51.08 點,收報 10548.13 點;

6月期指 ( 截至 16:15 )跌 181 點,收報 21992 點;大市總成交 592.21 億。

Market Breadth:

大市溫度計(圖1)報 43.50;大市寒暑表(圖2)報 60.15;大市沽空比率(圖3)報 10.21;

大市升跌比例報 30.8:69.2;大市升跌成交額比例報 29.8:70.2;

恒指成份股升跌比例報 33.3:66.7;國指成份股升跌比例報 31.6:68.4。

i-bond的背景

香港政府通脹掛鉤債券(i-Bond)是一種三年期港元政府債券,發行計劃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1年至2012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出。

政府發行100億港元的債券,每手面值一萬港元,每半年派息一次,其息率分浮息及定息,浮息與香港最近六個月的通脹率(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準)掛鉤,定息為一厘,最終派息率以高者為準。

i-Bond 曾於2011年7月及2012年6月兩度發行。其目的為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發展,及為本地市民提供多一個應對通脹的投資選擇。

第三批 i-Bond即將推出

第三批iBond(港交所:4218)明日起發售,13日截止,年期為3年,發行額不多於100億元,每1手面額為1萬元,贖回價為面值的100%。息率方面,與首兩批iBond一 樣,相當於付息日之前6個月的通脹平均數,或者發行通函指定的定息息率,以較高者為準。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的通脹數據,過往六個月(2012年11月 至2013年4月)的通脹率平均值為3.73%。

兩批 i-Bond首日表現

首批債券上市名稱為政府債券一四零七(港交所:4208),於2011年7月29日上市。認購總額為131.58億港元,輕微超購0.32倍,當時最新的六個月平均通脹率(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)為4.47%,而首日開市及收市分別報106.9及 106.7,升幅為6.9%及 6.7%。

第二批債券的正式上市交易名稱為政府債券一五零六(港交所:4214),2012年6月25日上市。此批債券認購總額為498.36億港元,超額認購近4倍,當時最新的六個月平均通脹率(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)為5.07%首日開市及收市分別報105.1及 105,升幅約 5%。

過去兩次iBond表現不錯,預期低息環境仍持續,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因素,穩定回報的iBond屬不俗選擇。

兩批 i-Bond至今回報

參考第一及第二批iBond回報,iBond1於2011年7月掛牌,首日升6.7%,最高價是在上市1個月後出現,造107元至108元,升7%至8%(圖A)。截至上周五收市價為102.9元;假設上周五沽出,每手1萬元iBond可即時套現290元,另計算3次派息共726.5元,截至上周五每手回報達1,016.5元,回報率達10.2%。

iBond2於2012年6月掛牌,截至上周五收市價為104.7元;首日升5%,最高價在上市1個月後出現,造107元,升7%(圖B)。假設上周五沽出,每手1萬元iBond可即時套現470元,另計算1次派息174元,截至上周五每手回報644元,回報率6.4%。

(圖A)

(圖B)
 此一時彼一時?

筆者認為前兩次iBond能在上市後短期內再創新高,某程度上源自投資者對當時通漲的預期升溫,又或擔心樓價暴升對通漲帶來的連鎖反應,才甘願以高價在二手市場接貨。

但此一時彼一時,現時港樓市降溫,加上聯儲局退市陰霾,美國十年期債息升破一年高位,導致傳統收息股亦從高位回落超過一成。

所以雖說申請iBond可以話係冇得輸,但基於以上種種不明朗因素,第三批iBond能否如前兩次般於上市後短期內能直衝$107甚至$108,筆者略有保留。

By AnalyseTA

ATA異動股:



ATA新高白武士股:


大市溫度計(圖1):


大市寒暑表(圖2):


大市沽空比率(圖3)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